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年07月01日
发布日期: 2021-08-16
文  号: 安政〔2021〕6号
有 效 性: 现行有效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编辑: 时间: 2021-08-16 09:26:01 浏览 人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加快推进安阳气象强市建设,助力安阳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趋利避害并举,以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建设气象强市,为安阳打造“三区、五中心”,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贡献气象力量。

  (二)发展目标。抓好《河南省气象局 安阳市人民政府共建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气象保障示范市合作协议》任务落实。到2025年,基本实现系统完备、开放融合、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当好全省气象事业发展排头兵,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暴雨等预报准确率比“十三五”时期提高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全省领先。到2035年,全面建成气象保障乡村振兴示范区、绿色转型发展气象保障示范区,基本建成气象强市,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效显著。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夯实气象强市发展基础。

  1.加强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完善“一主五辅”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黄淮海农田生态、农业气象、环境气象、太行山东麓暴雨、人工影响天气等研究方向,建设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多类型雷达监测网,建设大气边界层通量梯度观测系统,加强对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的综合立体观测,开展黑碳气溶胶、温室气体观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把观象台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的国家级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和科研交流平台。(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发展综合、智能、协同观测业务。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更新升级乡镇气象站,在关键区域加密布设气象观测装备。建设太行山梯度观测系统,开展大气边界层梯度观测。建设城市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完善农业、生态、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体旅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实施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发展本地特色高影响天气智能网格预报,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建立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提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加强10—45天预测能力建设,提高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能力。(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建成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强化气象与自然资源、应急、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建立权威、畅通、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规范管理。加强媒体、通信运营企业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提升全媒体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实现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按需推送。(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升级市、县气象通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等基础设施,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加强城乡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责,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基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气象与城市精细化治理深度融合。建设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市、县两级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等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工作,建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推进城市街区通风影响评估工作,完成通风廊道规划设计。加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社区创建。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全民科学素质和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加强林州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市应急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重点区域、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气象保障工作。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推进林州市、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将防雷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体旅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服务美丽安阳建设。

  1.提升生态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重点区域建设符合管控要求的生态气象保障示范工程。做好高分卫星气象应用工作,保障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森林火险遥感监测。推进特色气候小镇、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建设。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价和预报系统。加强气候承载力监测分析评价和风险预警工作,服务安阳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建立绿色GDP气象评价指标体系。(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广体旅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保障能力。推进安阳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建设,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观测基地,健全大气边界层监测预报服务体系,提升重污染天气、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巩固基于气象条件的科学精准治污成果,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推进第三方大气污染防治效益评估工作。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改善空气质量。(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聚焦粮食安全重任,助力乡村振兴。

  1.增强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保障能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在新建高标准农田内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加强永和农田生态试验基地建设,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提高粮食全产业链气象保障水平。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治体系,开展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做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建设,加强滑县优质小麦、内黄尖椒、内黄花生、汤阴北艾、马投涧小米以及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打造“气候好产品”等国家气候标志和县域特色气象服务品牌。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提升行动,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推进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建设,建设安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在主城区周边建设标准化作业站点,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智能精准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指挥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增强飞机、高炮、火箭空地一体化作业能力,探索大型无人机等作业新方式,提升保障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服务能力。(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各县(市、区)政府要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强作业装备和弹药购销、运输、存储、使用安全管理工作。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创新协同融合发展,强化气象强市建设支撑。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以观象台为支撑加强研究型业务建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多渠道、全方位加强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强安阳市黄淮生态气象重点实验室和劳模(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创建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进观象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打造中小学科普教育研学基地。深化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等院校合作,加强气象业务前沿技术交流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绿色转型发展气象保障示范区,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城市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百站提质”行动,提升基层气象台站服务能力,建设美丽台站。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林州县域治理“三起来”气象保障示范市,建设南太行气候资源保护开发示范区,服务林州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建设滑县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示范区,稳固滑县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建设内黄智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服务内黄建设国家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汤阴文旅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服务汤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建设安阳市交通物流气象服务中心、通用航空气象保障示范基地,保障安阳机场和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依托安阳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气象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建设气象主题公园,积极融入黄河文化“大合唱”,服务安阳文旅强市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体旅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突出解决气象发展规划、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加强跟踪督办,确保任务落实。(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政策支持。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与省气象局联合制定《安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要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相关内容列入专项规划。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要求,建立气象领域稳定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的支持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开放融合。深化与省气象局合作,推进气象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工业、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能源、教育、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利用地方资源,支持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法治保障。加强气象依法行政,推进气象领域执法事项逐步纳入各地综合执法范围。制定完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做好气象行业服务与监管工作。(市气象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政策解读:图解丨《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