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区防汛隐患排查与整治的实践经验
龙安区地处丘陵与平原过渡带,辖区内有4条河道、6座小型水库及多处地质灾害易发区,汛期面临雨情集中、西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等挑战。近年来,我区以“源头防控、动态治理”为核心,构建起全链条的防汛隐患排查与整治体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经验。
一、构建“三级联动”排查机制,实现隐患“底数清”
区级统筹抓重点:由区防汛指挥部对乡(镇)、街道和行业开展督导排查,重点锁定水库堤坝、河道行洪区、城市低洼易涝点、危旧房屋、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五类关键区域”,建立《防汛隐患台账》,明确隐患位置、风险等级、责任单位及整改时限。
乡(镇)、街道日常抓细节:乡(镇)、街道每周对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排水管网、农村危房等开展常态化巡查,尤其关注汛期强降雨后的新增隐患,建立问题清单进行整改。
村(社区)一线抓末梢:村(社区)网格员、巡堤员实行“分片包段”责任制,对房前屋后排水沟、田间地头截水沟、山区滑坡点等“小微隐患”进行每日巡查,确保“小隐患不拖成大风险”。
二、创新“分类施策”整治模式,推动问题“逐项销”
针对不同类型隐患的特点,龙安区采取“一患一策”的精准整治措施:
城市内涝类:聚焦老旧小区、地下车库等易涝点,在低洼处预置移动抽水泵,确保短时强降雨后1小时内排涝到位。
地质灾害类:对在册的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临时避让”组合措施。为高风险点安装裂缝计、倾角计等监测设备,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对威胁较小的区域,修建挡土墙、截排水沟等工程;对难以根治的隐患点,提前划定“危险区”,明确转移路线和安置点。
三、完善“长效管理”保障体系,确保成果“守得住”
动态更新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复核—销号”闭环流程,整改完成后由区防汛指挥部组织专业人员验收,验收合格方可销号;对短期内难以根治的隐患,纳入“动态监控清单”,定期评估风险变化。
资金保障机制:将防汛隐患整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隐患治理。
通过这套“排查无死角、整治有精度、管理可持续”的工作模式,龙安区近三年防汛隐患整改率保持在98%以上,有效降低了汛期灾害损失,为基层防汛隐患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