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既是利民之举,又是发展之计。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抓紧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政策,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本版今起推出“聚焦‘三大工程’”系列报道,展现各地的新探索新成效。
配租配售并举 建设供给加快
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住房矛盾,有利于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房地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拉动投资消费、促进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原有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现在的住房保障体系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近段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形成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配套政策体系,明确了土地、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开展政策培训和加强工作调度等方式,指导督促各地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当前,各地加快出台本地区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并在保障用地供给、加快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保障对象方面,各地加快建立轮候机制,摸清工薪收入群体需求,以需定建。例如,广东东莞面向全体市民开展保障性住房购房意愿常态化登记,将保障性住房购房意愿调查与轮候库建设相结合。
保障用地供给方面,各地注重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清理回收闲置土地,将保障性住房布局在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区位。广东深圳提出“四跟”(跟着产业园区走、跟着大型机构走、跟着轨道交通走、跟着盘活资源走)发展战略,让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加快项目落地方面,各地加快推进项目开工,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标准建设保障性住房。浙江杭州在供地、立项、方案设计审批等环节通过流程并联等一系列举措,压缩审批时间,实现全生命周期可视化展示与监督。
目前,西安、福州、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开工建设了一批保障性住房项目,福州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已接受首轮申请登记。
完善体系,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
2019年,得益于公租房政策,李新海一家搬进了杭州钱塘区银海公寓,50平方米的两居室每月房租只需500多元,相较之前低了不少。
不仅如此,李新海的一儿一女也在公租房附近学校上学,“家门口就有社区图书馆,小区还会定期组织义诊、童趣游戏等活动,在这生活既方便又舒心。”
从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不断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持续提升着群众幸福感。截至2023年底,杭州已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432个、房源21.32万套(间)。到2025年,还将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间)。针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杭州已出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开发贷实施细则,正在研究制定保障性住房配售基准价格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
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进表示,杭州将结合发展实际,以“人、房、地、钱”要素联动为指引,聚焦供地、配售、定价、资金筹集等关键性问题,严把准入条件、规范配售流程、落实封闭管理,更好保障相关群体的居住需求。(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